close

    你還記得上一段寫什麼嗎?沒關係,我不會生氣。讀這本書的時候,有可能每小時會分心八分鐘。一般人閱讀時,有13%的時間不是在讀書,而是在做白日夢或發呆。

    不過,和其他事情相比,閱讀受到白日夢的影響還不算嚴重。一般人做其他事情時,做白日夢的時間估計佔了30%至40%。

    睡覺時做夢沒關係,畢竟無法避免;但是,在醒著的時候做夢,似乎代表一種心理上的缺陷,缺少紀律或品格,或至少代表缺乏專注力。反對懶惰的道德人士,捍衛遵守紀律的生產力,認為生產力凌駕於一切;對他們而言,心不在焉等於不可饒恕的罪行。

    他們說的,的確有一點道理;不過,就只有那麼一點。就定義而言,心不在焉是較不投入目前手上的任務(比如讀這本書),而不投入則會導致與該任務相關的表現較差(如回想上一段的內容)。不過,我們分心時,心神漫遊的地方常常比手邊的事情更有趣、更重要。

    做白日夢時,我們的注意力會脫離現在所處的環境,轉向內心的感受與想法。不過,分神時的精神不是隨意想些舊事,而是思考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的想法與感受:未來的計畫、日常生活的問題、回憶。所以,當我們在閱讀《戰爭與和平》或是目前這本書時,可能會發現自己失神想著愛人,或是未來的考試、工作上的重要客戶。

    仔細思考這些議題,看似一種強迫深思的習慣;不過,一心想著重要的事情,實際上對我們是有幫助的。

    東北大學的格林沃德(Deborah Greenwald)與塔夫斯大學的哈德(David Harder)在研究中發現,白日夢的內容反應出解決問題時通常應用的策略,這顯示出神時其實是在尋找方法,解除每天生活的壓力。或許你不知道究竟該如何處理問題,但是漫遊的心靈正在尋找解決辦法。

    心不在焉幫我們解決的,可不只是日常生活的問題。讓心神懶散幸福地漫步,其實也能增進其他方面的表現。

   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,懶散時與解決洞察力問題時所使用的腦部區域相同。請記得,解題是尋找突然出現在腦海中的答案;儘管情不自禁說出「啊哈」時,答案似乎憑空出現,但其實在這之前,大腦已經出現獨特模式的神經活動。在成功解答出洞察力問題的過程中,大腦內好幾個神經區域的活化作用增加,包括後扣帶腦皮質、前扣帶腦皮質、顳葉顳中回、顳葉顳上回。對我們而言,這些腦部區域的細節並不是那麼重要。重點是要知道,除了其他區域之外,人們失神時,腦部的這些區域也產生作用。

   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,失神很有可能其實是人腦的自然狀態。失神時,人腦中組成「預設網絡」的區域也啟動了。所謂預設網絡,是腦部的一個區域,在我們休息時活躍(再次強調,這些細節不重要,但如果有興趣瞭解,預設網絡最主要的區域包括中前額葉皮質、後扣帶腦皮質/前楔葉,以及顳頂交界區)。這個腦部區域之所以是預設的,是因為腦部不需處理外部指令時,活躍的就是這個區域。學者認為,這個區域反應了內部訊息、想法、記憶的處理,這些東西對我們一直很重要,而且是我們分心時思考時的重點。心不在焉與預設網絡的腦部活動重疊,研究人員推測,心不在焉是心理狀態的基準線。我們需要注意力時,就會離開基準線;不需要有意識的監督時,就會回到基準線。

    四處漫遊的心靈,或許能造就獨具創意的天才,但充其量只是個心不在焉的天才。閱讀《戰爭與和平》時,或許會冒出感情困擾的解決辦法,但我們就記不住托爾斯泰故事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了。即使手邊的工作無聊得要死,有時還是需要專注力。所以,在此替四處漫遊的心靈提供了一個補救辦法。

    英格蘭普利茅斯大學的安德烈德(Jackie Andrade)提出了一個問題,這或許不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問題,但絕對和我們的研究確切相關:塗鴉可以避免分心嗎?研究設計相當簡單:

 

1. 讓受試者聽一段無聊到讓人分心的錄音:「嗨!週六有空嗎?我要辦生日派對,希望你也可以來參加。其實,不是我的生日,是我妹妹珍的生日。她要滿21歲了……還邀了她男朋友威廉和以前的同學克萊兒……天氣也太冷了吧……隔壁的珍妮會帶法式鹹派,我要做大蒜麵包……」你大概有個概念了吧。

2. 指示一半的受試者一邊聽一邊塗鴉(另一半則沒有指示)。

3. 聽完錄音後,讓受試者接受記憶測驗,問他們錄音中提到的名字和地方。

 

    我們知道分心會妨礙記憶力在這種測驗上的表現。塗鴉能讓人不分心嗎?安德烈德的研究結果顯示:塗鴉的人記得的訊息比沒塗鴉的人多29%。

    為什麼塗鴉會有這種效果,實際上還不清楚;不過,這倒是可以給你一個免費又明智的建議:下次,週一冗長、步調緩慢、令人煩亂的晨會又開始時(或是你要把這本書剩下的部分讀完時),塗鴉吧!

<繼續閱讀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f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